非洲豬瘟給養豬業帶來的思考
發布時間:2019-11-18 18:33:26 點擊量:896816
因為非洲豬瘟給養豬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也影響了豬肉的廣大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當然,對于屠宰機械行業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非洲豬瘟可以說給多個行業都或多或少的造成了好的或壞的影響。同時也是把雙刃劍,正好給市場重新“洗了一次牌”。
下面,我摘取了《中國肉類協會內參》的一篇文章:不是講屠宰機械方面的,而是講述了養豬業的分析報告。
由福建南星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新平分析如下:
非洲豬瘟以后,中國養豬業要有所改變,也必將有所改變。鄭新平分析,首先體現為養殖模式的改變。非洲豬瘟后養豬不能單場太大,要分區分點飼養,全進全出。母豬場要放在生物安全非常好的地方,保種的保種,擴繁的擴繁,育肥的育肥,如此更好地做好生物安全,分散風險,將更有競爭力。最好的養殖模式是有獨立山頭,母豬飼養在山上,育肥在山腰或山腳,有自己的獨立區域,小范圍兩點式飼養。而不是為了分點飼養而把育肥放在很遠的地方,這樣長距離運輸反而會導致生物安全風險上升。當然,這些都是因地制宜。

養豬今后能生存下來的,多數是獨立規模場,股東參與嚴防死守的,這部分群體存貨下來的比例肯定更大。非洲豬瘟持久戰并非簡單問題。扎硬寨,打呆仗,說起來容易,具體操作卻是要實打實的去干。
此外,未來豬場經營模式更健康的做法是養殖戶抱團互相參股、分散投資抵御風險。應對非瘟,一般小散戶或存欄幾百頭母豬自繁自養的豬場很難投入重金做生物安全,為此可以考慮和大豬場合作,比如評估現存豬場價值,以占股方式推倒重來,改建為專業育肥舍,融入到大規模豬場整合中,成為其中的一個生產環節,專業育肥,按資源配置占據一定股份并參與生產管理工作。
鄭新平感慨,現在非常理解只有一個豬場的老板精神壓力巨大,他們全部身家壓在一個豬場內,萬一中招就很難翻身爬起來。在非洲豬瘟沖擊下,養豬分散化投資成為抵御風險的重要做法。養殖端豬場互相整合,根據各自豬場適合擴繁或育肥進行專業化改造,互相入股,分散投資。如此,即便個別豬場中招,仍有多數參股豬場存貨下來,這種模式將讓養豬人更健康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