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新型豬頭(蹄)加工設備的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13-05-22 21:43:28 點擊量:1283
畜禽副產品在我國有著廣闊的消費市場,但對副產品加工的監管幾乎是盲區,大多數企業的副產品加工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存在著重大食品安全隱患。
傳統的豬頭、蹄加工方式是將毛豬頭、蹄用運輸車運輸到頭蹄加工車間燙池邊,由人工放入由碳鋼材料制作的燙池內浸燙;工人肉眼分辨是否燙好,再由人工將燙好的豬頭、蹄撈出,放入圓筒狀或臥式刨毛機內進行刨毛;人工打開設備出料口將豬頭、蹄放出,然后將其放入涼水池內。由于采用上述工藝加工,一方面刨毛率較低,需要再進行浸松香撥毛處理和大量人工修整、清洗才能完成,整個加工過程用工多,勞動力度大,生產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加工時間較長,細菌容易滋生;松香中的有害物質
對產品造成污染;。另外,經常發生燙毛不均勻,影響刨毛效果和產品質量的現象;在加工過程中,豬頭、蹄斷面易粘染污物,清洗困難,影響產品感觀質量。、
長期以來,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在食用的畜禽副產品加工方面一直沒有先進成套性加工設備。發達國家多數不食用動物副產品;在我國有食用動物副產品的傳統,但加工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力度不夠,一直采用傳統的加工方式。
中國一直以來所生產的屠宰設備都是仿歐線。雖說是仿的,但隨著我們的不斷研究也逐漸成熟。在研發、生產、維修、鉆研、再改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我國的屠宰設備雖說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但其性能還是得到了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就其性價比來說還是有優勢的。





